杂交水稻授人以粮

作者:胡一峰 [巴基斯坦]默罕默德·里兹万·尤尼斯

  每公顷10.8吨!   

抽样测产结果一公布,马达加斯加人们激动极了。

马义奇镇,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种植的5公顷杂交水稻,此时正是金黄一片,丰收在即。

每公顷10.8吨,这是当地水稻产量的3.6倍。

人们充满好奇,想知道这奇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种子选择有讲究

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角,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其国徽上方是国树旅人蕉的枝叶,下方是当地民众奉为神明的水牛,周围环绕着稻田和稻谷。可见,农业在马达加斯加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马达加斯加约有2500万人口,其中,超过8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水稻是马达加斯加的主要农作物,全国290多万公顷作物种植面积中,水稻的种植面积为150万公顷,占了一半有余。但稻米产量一直不高,仍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威胁。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部长认为,种子是农作物的胚胎,决定着水稻产量。而马达加斯加水稻发展最主要的困难就是缺少优质的种子和技术。

作为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有近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可耕地的利用率却仅有10%,土地开发潜力巨大。


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田

不过,这里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高原、半干旱等四种各不相同的气候。相应地,水稻种子也就需要适应多样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种子到哪里找?

中国专家给出了答案。早在十多年前,中国育种专家胡月舫就来到马达加斯加,并且几乎跑遍了这个岛国所有的水稻种植区。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指导下,胡月舫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并通过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审定。

“只要杂交水稻面积推广达到全国的15%,马达加斯加就能实现大米的自给自足。”胡月舫坚定地说道。目前,马达加斯加已将发展杂交水稻作为实现粮食自给乃至粮食出口的主要手段之一。

2019年,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非洲分中心在马达加斯加成立,这是非洲第一家由企业运营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心除了培训农技人员,还系统地扶持当地的种子公司,搭建销售网络,降低制种成本,让更多普通农民能买得起、用得上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杂交水稻技术将帮助马达加斯加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甚至可能从现在的粮食进口国转变成出口国。“杂交水稻,受益的不仅是马达加斯加,更是整个非洲!”

水稻种植有妙招

阿巴斯是巴基斯坦信德省小镇古拉奇的一名农场主。以前,他以为只要把种子撒到地里,就可以回去休息了。

直到种植水稻的中国专家来了,他才知道水稻种植还有那么多的门道。比如,人工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不管是“赶粉”还是“除杂”,都是为了优化种植、提高产量。如果在开花赶粉时,能够加快稻穗摇摆的频率,加大摇摆的幅度,那么花粉撒播的范围就会更广,授粉率提高了,产量也就相应提高了。

教会他这些技术的中国专家叫蔡军,虽然只有30岁出头,但已经在巴基斯坦工作两年多了。


中国专家与巴基斯坦专家共同考察示范田

“开始时,我可不信这些,我们深信上天会保佑庄稼的收成。可是,每到农忙季节,蔡军还是会坚持最早赶到农田,锲而不舍地教我们中国的水稻是怎样种的。”

在蔡军的带动下,古拉奇的农民们逐渐接受了这些新手段。一轮又一轮插田、分秧、除杂,忍受着烈日当头、水蛇蜥蜴为伴的辛苦,最终,收获的时节到了!

3000多亩水稻的亩产量从毛重500公斤提升到了900公斤,产量增长了近一倍!

直到这一刻,阿巴斯和农民们才终于露出了笑容。

“今年的宰牲节我们要好好庆祝一番,因为粮食丰收,我们有了更多收入。我要感谢蔡军,感谢中国专家们,要不是他们,我可能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

宰牲节那天,阿巴斯热情地邀请蔡军和同事们去家里一同庆祝,并将最大份的肉送给了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专家和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认可!

杂交水稻虽然与常规水稻在农艺性状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播种用种量少,更为经济。目前,巴基斯坦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2018年,巴基斯坦已跻身为全球第四大稻米出口国,为解决全球人口温饱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的农业主力军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杂交水稻援外项目已长达20年了。2017年,他们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塞内加尔第六期农业技术项目。在工作中,项目组专家们始终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培训做了这么多年,除了学员数量不断增加,援助工作怎样才能做得更加有效?”


塞内加尔水稻种子收割仪式

“塞内加尔是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如何让他们学会并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关系到塞内加尔未来的发展。塞内加尔正在大力推进振兴计划,其中食品生产自给自足计划是重点。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思想和技术支持!”专家组的老师们记得,塞内加尔农业部培训司努阿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于是,大家一致决定了“传播一种理念,留下一片沃土,教会一批技术”的总体思路。培训的对象也要双管齐下,就是要同时提高农民和大学生的能力。

农民们过去的经验多,但创新办法不足。虽然每天都与土地打交道,却往往很难接受外来的、新的技术观念。对他们而言,更新知识结构和培养创新精神同样重要。

比如,在改善庄稼生长环境的问题上,说服当地农民就费了很大工夫。在塞内加尔农村,过去,土地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对作物生长和收成都极为不利。“土地是农作物的根,直接决定了种植成果的好坏。”这是中国专家们经常强调的一点,但很多当地农民却对此不以为然。

为了优化土地,中国专家们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决定采用有机肥。他们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土地条件改良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农民们开始慢慢接受中国专家的意见。

阿里是塞内加尔当地的一位农民,住在桑加尔卡姆镇的中国农业示范基地附近。自从跟着农业组学习了先进种植技术,他的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

阿里在言谈中充满了对中国技术的崇拜,“这些专家们的技术非常实用,不花哨,好学好用,效果很明显,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帮助!”

目前,项目组已经提纯复壮了六个当地常规水稻品种,推广了两项软盘育秧、抛秧的实用技术。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为当地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势喜人的杂交水稻

大学生们对工作富有热情,思维比较开阔,善于接受新技术和理念。在充分掌握正确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管理知识后,可以成为农业领域优秀的管理人才。

奥马尔就是一名接受了中国农业技术培训的大学生。他说:“中国专家组带来的不仅有新技术,也有新理念。生产、收割、储存、加工、销售,产业链越完整,效益就越大。这简直使我茅塞顿开,这样的理念对于塞内加尔来说也是全新的。我想我们需要这样的新理念来摆脱贫困!”

从2018年到2019年4月,援塞内加尔农业项目共免费培训了175名来自达喀尔大学的学生,为塞内加尔农业发展培育了高水平人才。

以杂交水稻技术为代表,中国农业对外援助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提高了受援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大大缓解了粮食短缺的状况,为人类消除极端贫困做出了积极贡献。

延伸阅读

  项目概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援助项目,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从20世纪末开始,隆平高科、袁氏种业等公司先后在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等国家进行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成功培育出多种适合当地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不仅满足了当地的粮食需求,还帮助部分国家实现了粮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