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普托湾上的“梦想之桥”

作者:胡一峰 [莫桑比克]卡席尔瓦·马嘎亚

  清晨,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市沐浴在海风之中,的士司机达瓦里穿戴整齐,走出自己新盖的房子,启动出租车,向市中心驶去。

没多久,他就开到了马普托—卡腾贝跨海大桥(以下简称“马普托大桥”)。每次开到这里,他总要放慢速度,仔细地看着桥上的景色,脑海中浮想联翩。因为,这座桥的建成,有他的汗水,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幸福之桥。

老司机的“莫桑比克梦”

达瓦里家住在卡腾贝地区,家有弟兄五人,靠父母在路边卖木薯粉为生,每月收入2000梅蒂卡尔(约200元人民币)。一家子挤在一间茅草房里,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特困户”。不甘贫穷的达瓦里曾远赴南非打工,但人生地不熟,也没挣到钱,折腾了差不多五年,日子依然没有起色。

马普托大桥开始建设后,达瓦里幸运地成了大桥项目的一名司机。因为在项目建设者中他的年纪较大,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司机”。他勤俭肯干,虚心好学,收入不断提高,还养成了储蓄的习惯。在项目组,达瓦里平均月工资18000梅蒂卡尔(约1800元人民币),除去各种开销,每个月能存下8500梅蒂卡尔,一年下来能攒出来近10万呢!

就这样,达瓦里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他盖起了新房,实现了从“特困户”到“有房族”的逆袭。外企员工的身份,还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他与漂亮的圣罗西塔姑娘喜结良缘,还养育了一双儿女。说起这段经历,达瓦里激动地说:“It changed my life!中国公司来了之后,我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和达瓦里一样,从大桥项目尝到甜头的当地人还有许多。项目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建设最高峰时曾雇用了当地员工逾3700人,分别就职于不同的施工岗位和管理岗位。项目部定期开展专项业务技能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员的工业务水平,培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为离职的优秀员工办理工作证明以便今后再就业。

如今,在达瓦里居住的村子,许多村民因为在项目上工作过,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好多人家都在修房搭屋,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他们像达瓦里一样,正用努力和勤奋,实现着他们各自的“莫桑比克梦”。


马普托大桥远景

不过,马普托大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马普托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普托市被马普托湾分成南、北两部分,北岸的马普托城区已发展为一个拥有200多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南部的卡腾贝地区的发展却因交通制约而停滞不前。同一座城市的两岸出现如此巨大的发展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马普托湾阻断了两岸的经济往来。

虽然马普托湾最窄的位置宽度不到700米,但多少年来,由于缺少连通两岸的公路通道,当地民众完成一次渡轮通行需要等待约一个半小时,而在交通高峰时段,有时甚至需要等待五六个小时。这不但给两岸民众的交通造成了阻碍,而且限制了马普托市的整体发展。

2018年11月10日,这一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马普托大桥及连接线在这一天正式通车啦!这一天,又正好是马普托建城131周年的纪念日,真是双喜临门。

为了表达喜悦的心情,马普托市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人们通过传统歌舞和飞行表演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大桥通车的喜悦和祝福之情。莫桑比克总统纽西以及中莫两国官员、超过3000名当地民众参加了庆典活动。面对这座非洲跨度最大的悬索桥,梦想成真的人们纷纷赞叹:太壮观了!

大桥的通车为拓展马普托城市空间和加快卡腾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莫桑比克政府对此已作出了详细的规划。未来,卡腾贝地区将打造占地约2000公顷、人口至少为40万人的新城,重点开发工业、物流业、旅游、商业和居住区等。美好的远景正在向勤劳的马普托人民招手。

多方合作结硕果

“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中国工作,切身参与中国的桥梁建设”。来自南非的迪安在马普托大桥竣工后,曾向中方工程师许下了这个心愿。

迪安何出此言?

因为在四年多的合作中,迪安对中国团队的“工匠精神”充满了敬佩。他发现,这些和他共事的“中国工匠”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一切以有利于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为出发点,不存在国别和种族的歧视。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是科学精神。”迪安郑重地说。为此,他很想去中国,切身体验一下中国的桥梁建设。

像迪安这样的工程师,在项目部里还有不少。马普托大桥虽是中莫两国合作的成果,但它同时也吸纳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力量,可以说是一项多方合作的典范。

项目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甚至不夸张地说,它是在争论中拉开序幕的。

大体上,中方更多地强调施工技术经验,而莫桑比克方的业主及其咨询团队更注重理论演绎推算,思维方式差异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有时候争论一天也毫无结果。

为此,项目部聘用了国际知名的质量监控、设计咨询公司——德国GAUFF 以及南部非洲著名监理公司 CPG,作为项目质量安全监控和设计咨询方,将项目打造成国际化 EPC 工程设计、施工、采购、监控、咨询、管理全产业链。同时主动引进香港咨询公司(AECOM)、南非桩基检测公司(GEOSURE)、武汉国检等多家第三方检测单位对产品质量严格控制。


大桥建设期间耸立的主塔

国际化技术平台的搭建,有效地保证了大桥的施工质量。

但分歧依然存在。

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大家出于保障桥梁质量的初衷,经常因对细节的不同理解而争论不休。比如,有一次,中方工程师和德国监理人员就对混凝土梁内部钢绞线实际伸长量,产生了3厘米的数据分歧。双方都没有放过这看似小小的3厘米。经过仔细排查沟通,双方的分歧终于解决了。这充分彰显了项目重视施工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工程材料领域工作了30多年,经验十分丰富的迪安对此深有体会。

他在马普托大桥项目中负责工程材料的监理工作,最关心的是结构的抗腐蚀和耐久性问题。在他的监督下,从混凝土的材料配比、预制施工、现场浇筑到钢结构的场内加工和现场拼装等诸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大桥的混凝土结构同时参照中国和欧洲设计标准,采用了最严格的混凝土抗腐蚀保护层厚度设计。项目部还联合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当地的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试验,创新性地完成了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精良的混凝土和钢结构质量,获得了迪安以及各方的普遍认可。

为了表彰其优异的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成果,南部非洲混凝土协会于2017年和2019年,两度向项目颁发混凝土最高质量奖——FULTON奖。

“守护未来”美名扬

家住马普托市郊的祖玛,出门会经过一座跨路钢架桥。这座桥也是马普托项目组为当地人修建的。桥的另一侧是西阳固学校。每次走在桥上,祖玛心里总会涌上一股酸楚,不由得想起悲伤的那一天。

在钢架桥修建之前,许多上下学的孩子需要横穿马路。祖玛的大女儿在一次穿越马路时,不幸被疾驰而来的车撞倒。得知消息的祖玛,疯一样地赶到了现场,但是大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她号啕大哭,悲伤无比,吸引了很多百姓围观。人越聚越多,道路被封堵了。大家纷纷议论,这里没有人行通道,孩子们的安全难以保障,需要切实改善。一时间,这一事件成为当地电视和报纸的头条新闻,市政府官员虽多次与民众沟通,积极应对,但解决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当地政府向正在修建马普托大桥的中国公司寻求帮助。

项目组了解情况后,决定伸出援手。“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我们将在一个月内,专门为孩子们修建一座人行钢架桥。”听到中国项目组的承诺,在场民众欢欣鼓舞,纷纷竖起大拇指:“中国,好样的!”大桥业主马普托南部发展公司总经理马加亚先生对此更是大加赞叹。

中国项目组的执行力是惊人的。短短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从选址到设计的完整方案,并且迅速展开了建设。一个月后,崭新的钢架人行天桥已伫立在西阳固学校门口的公路上。


守护未来的人行天桥

一年多后,祖玛的小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看着背上书包的孩子越来越懂事,丧女的阴影渐渐从祖玛心中散去。她知道,比起大女儿,小儿子幸运多了,因为他有了一位守护者,就是中国朋友修建的这座墨绿色人行天桥。

这座特别的桥,守护着孩子们的生命,也守护着这个国家的明天,将永远被当地民众铭记。

莫桑比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1558年,一艘满载中国瓷器的商船曾在此停靠。莫桑比克的居民至今保持着使用瓷器的习惯。今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印记尚存,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美丽画卷已徐徐展开。马普托大桥建设,让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得到继承和发扬。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成功合作项目跨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阻隔,中莫两国的友谊将牢牢缔结。

延伸阅读

  项目概况

  马普托大桥自北连接马普托市区数条市政道路,向南通过约110公里道路直达莫桑比克与南非边境口岸。项目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

  大桥设计为单跨重力式锚碇悬索桥,主跨680米,南北塔标高141.2米,是非洲最大跨径的悬索桥;北引桥长为1097米,上部结构为混凝土预制T梁与刚构上连续混凝土箱梁;南引桥长为1234米,上部结构全部为预制T梁,主引桥总长3.011公里。

  马普托大桥项目凭借优秀的施工质量、良好的国际合作、科学的安全管理、创新的结构设计及对南部非洲滨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荣获2019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佳项目评选活动桥梁类优秀项目奖。